close

略有行銷概念的電子公司, 在每個新產品產生時, 往往會重視下列行銷核心:

1. 產品規格 Feature
往往行銷核心會放在最新規格, 最新技術, 或是主流規格(技術), 
廠商的想法在於商品配置策略, 由策略決定規格.

2. 產品優勢 Advantage
但現在市場的狀況, 在規格上幾乎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因此廠商必須由外型ID, 或軟體加值, 或成本提升, 
最笨的就是降低價格, 來區隔出各家產品的優勢與不同.

3. 產品效益 Benefit
而產品效益這點, 是個很明顯可以判別這家公司懂不懂行銷的分水嶺.
什麼是產品效益? 
就是. 產品帶給使用者的效益. 懂得這點起碼這家公司了解, 站再使用著立場思考行銷策略.
( 你相信, 竟然有全球知名品牌電腦公司不了解的嗎? ) 


但, 懂得三個概念, 我卻認為是基本的常識, 且大多站在以自身考量為出發點, 就像Web1.0時代. 其實, 更進一步的電子產業行銷核心, 我認為應該是UCCD

1. 了解 Understand
什麼是了解? 就是不站在自己的立場, 思考任何事情.
也就是說任何有關什麼公司產品怎樣棒, 公司怎樣好, 老闆怎樣帥, 其實消費者一點都不Care.
他們Care的是, 在他的生活中, 這些產品可不可以讓他的生活過得更便利,更快樂,更精彩.

更深一層面的意義,  廠商必須了解, 在資本主義無止盡的擴張競爭下. 
消費者是不是需要這些產品? 
而消費者是不是也感覺到一直被廠商推著走?
這樣對嗎? 不停的競爭, Push消費者更新產品, 然後遇到氣候變遷災害, 
再來說愛護地球人人有責, 那,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人類其實很知足, 很節儉, 為何資本主義的競爭, 要推著大家往懸崖走?????
我們應該更有認知, 好的廠商, 應該是做出最耐用的產品, 最長久的售後服務, 
這種廠商應該支持他, 讓他獲取最好的利潤.
行銷可以做的不那麼市儈, 且更符合消費者需求, 也可以更環保.


2. 關懷 Care
 
產品售出後, 有多少廠商關心消費者用得如何?
寫過一封EMail? 請客服人員打通電話? 不管購買再小的產品都一樣?

多半是避之唯恐不及, 產品好像壞了, 負責的廠商頂多直接換新的給你, 不想也不願與你多說.
因為這是浪費成本的事情.

因此, 行銷要勝出, 其實Care消費者購買後的服務, 才是決勝觀點.
更進一步說, 消費者要的是教我怎麼操作? 
發生問題時, 了解問題在哪? 怎麼解決? 怎麼預防? 
這家公司有關心我產品使用得如何嗎? 怎麼運用?

舉Sony為例, 我曾經在購買過該產品一週內, 接過購買Channel的電話, 詢問我使用狀況, 
另外在他官網上, 也常常開辦各種課程教導使用者. 

HTC在這點也做的很棒, 有訂過他電子報的人, 應該都知道每週幾乎都有免費課程.
這些公司, 有做到關懷消費者, 他們了解只須花一點力氣, 就能擊敗對手獲取客戶長期信任與商譽. 
誰越快建構與每位使用者的機制(就像P2P軟體), 誰就做上最後的王座.

Sony開學祭攝影教學
http://www.sony.jp/handycam/recnavi/index.html

a.jpg 

HTC電子報(免費課程)

b.jpg 

3. 聯繫 Connect 
宅男宅女越來越多的時代, 電子產品應扮演聯繫大家的角色.
我們使用了這些產品, 應該更容易與大眾聯繫, 更方便建立起與朋友的話題,
更感覺這個世界是溫暖的, 更懂得生活的美好.

但, 奇妙的是, 電子公司的產品規畫通常是由Product Manager來決定.
而這些PM們, 整天上班上到12點, 品牌廠商或代工廠商皆是.

由這些毫無生活品質, 也不懂得生活的人來設計產品, 
各位認為設計出來的產品會讓使用者更喜歡生活嗎?
 
或是更感受科技帶來的連結與感動嗎? 
除了工作之外, 他們有時間去觀察人生嗎? 
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小孩都不熟, 可能也很久沒陪父母出去走走了吧....
很調軌的一件事....

此外在行銷方面, 聯繫所代表更深一層含意是對活動的執行力貫徹, 
以網路行銷來說, 有些公司以為將各種現行最紅的社群網站開個帳號, 找人定期看看就好?
但真的這樣就好嗎?
帳號開了之後, 內容在哪? 怎樣宣傳出去? 怎樣達成縱效? 怎樣製造話題? 
怎樣防堵對手惡意攻擊? 怎樣達成回饋? 怎樣將回饋再利用? 怎樣經營社群? 

請記住, 如果只把社群網站當成一個公司訊息發佈站, 而無一連貫系統行銷計畫, 
其實可以不用浪費時間開帳號, 因為短視近利的海島行生意頭腦, 並不適用全球與虛擬的世界...


4. 挖掘 Dig(挖掘生命的感動)
最新的規格真的就會吸引每一位使用者嗎?
就像第一點提到的, 消費者真的需要每兩年就換一次電腦嗎?

IPhone證明了這點, IPhone的規格從來不是最新最快最棒.
但他一定是最好用, 甚至最能挖掘自己的潛能以及內在深層的一面.
你相信這麼硬冰冰的硬體做得到嗎? 請看下面案例:

雖然是後證明這是唱片公司新人的行銷廣告-高明, 但沒有人強迫他們用IPhone阿, 
為何不用Samsung? 韓國不是最愛國?

因為IPhone除了是一個耐用的產品, 也成功的讓大家用出了自我.

南韓蘋果女孩金耀熙

 

 


此外, 我發現除了缺乏上述UCCD之外, 台灣的品牌大廠有一點怪異的現象: 
以韓系及歐系廠商來說, 全球品牌行銷總部的行銷策略是如此強悍與統一.
你有聽過Armani或Samsung的台灣分公司說, 你這行銷策略不適合台灣, 我們要自己企畫嗎?

沒有, 永遠只有照做, 頂多更換語言與代言人並作執行細節修改, 
因為Armani的行銷總監並不會認為台灣的行銷主管比他更懂時尚品味, 韓系遊戲大廠也是.

那, 為何台灣電腦品牌大廠獨步全球, 卻不能堅持自己所專業的電腦品牌行銷嗎?
而要受各地分公司擺佈? 只因為短期看來該區域業績較好, 但這何嘗不是紅海策略下的成果?

藍海策略大家都在提, 幾家公司做得到?
說說而已.....

下一篇我們來談談第一篇提到的行銷要素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chi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